蒙古長調
蒙古族長調具有漫長而悠久的發展歷史。根據歷史文獻、民間口碑、中外研究成果來看,基本判斷其大約產生于狩獵生產時期,形成于游牧生產階段,至今已走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。
“長調”蒙古語為“烏吐都”,意為“悠長的歌”。節奏自由,屬于非均分律動節奏形式,字疏腔長,經常在蒙古族具有禮儀性的敬酒儀式上演唱。
新疆蒙古族長調民歌從題材上概括起來可以分為歷史歌曲、贊頌歌曲、懷念歌曲、愛情歌曲、習俗歌曲、勞動歌曲、新民歌及其他歌曲。
歌詞多短小精煉,結構嚴謹,一般屬于上下兩大句的排比句式。歌詞韻律主要采用頭韻,往往以腔從詞,曲調隨著歌詞的變化而做局部的變化。長調民歌的曲調悠長,唱詞的后面緊接拖腔部分,拖腔的演唱多以假聲,同時伴以哎、噢、啊等聲腔。由于方言中韻母的發音部位靠后,因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。
生活在新疆的蒙古族在節日、婚禮、聚會、待客等場合,有唱歌、敬酒、敬獻哈達的風俗習慣,敬酒時視不同的對象演唱內容不同的長調民歌。流行在新疆各地區的長調民歌往往是歌詞大同小異,而曲調各有差異,曲式結構絕大多數都屬于兩個樂句或四個樂句構成的單樂段結構。
生活在新疆的蒙古族長調民歌的音樂形象在粗獷之中蘊含細微,豪放之中蘊含優美。它體現了生活在新疆的蒙古族人民的個性,同時也顯示了他們天才的創作才能。傳承兼有家傳、師傳和通過參加傳統活動自然習得。目前由于文化生態的變異,新疆蒙古長調民歌面臨傳承危機。
關聯稿件: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