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薩克馬術表演
哈薩克族馬術表演是指人與馬之間的密切配合,在馬行進、飛奔過程中展示出的各種馬上技巧,可分為單項和多項兩種,其中包括單人單馬、單人雙馬、雙人單馬、雙人雙馬(或三人雙馬)、多人多馬、馬上器械操、馬上射擊、馬上投擲等多種項目。
馬術表演主要分布在昭蘇縣、特克斯縣、新源縣、尼勒克縣、鞏留縣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等地。最具代表性,集中分布在“天馬故鄉”—昭蘇,這里四周環山,平原起伏多丘,高草型的山地草場是伊犁馬生長繁衍的樂園。
哈薩克族馬上體育運動可謂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。在馬背上長大的哈薩克牧民具有熱情奔放的性格和膘悍豪邁的氣慨,民族體育豐富多彩。僅馬上運動就有叼羊、姑娘追、賽馬、套馬、騎馬搶布、馬上摔跤、馬上拔河、飛馬投鞭等多種形式,富有濃郁的游牧生活氣息在《新疆圖志·禮俗志》中就有大約5世紀時期過年過節時進行叼羊、賽馬、馬術表演等運動的記載。
馬術表演包括馬的選擇和訓練,首先由專業的馴馬師和評馬師通過觀察馬的品種、力氣、性格、走勢和奔跑等特征, 能夠從幾千匹甚至上萬匹馬中一眼選出或相中品種最優良、最好的良馬。哈薩克族人的后代通常自幼就要學習馬術表演技能, 這是有意識地培養鍛煉孩子的體質和堅強勇敢的品質的方式。有些家長甚至請來著名的馬術表演高手來給自己的孩子傳授技藝。一般來說, 小孩5歲起就要開始練習騎馬。馬術表演包括馬上平衡,馬上支撐,馬上倒立,馬上空翻,馬上轉體,飛身上馬,馬上疊羅漢,馬上單杠表演,馬下平身奔跑、側騎飛奔等多個項目。
馬術表演是哈薩克族人在生產時間過程中,不斷總結經驗,發現馴養馬的規律形成的知識體系,這類遺產對于人們了解一個民族的生產知識與經驗,促進當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,都具有重要的認識價值與參考價值。
馬術表演是哈薩克族在長時間的社會實踐中,不斷發展的結果,對于認識哈薩克族生產生活方式、科技進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,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。
遺產具有一定的可持續力,是適應自然、社會發展的結果,在社會發展中具有一定的競爭力。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,能有效的將遺產轉變為資源,提升地方文化資源的價值。每一年昭蘇縣舉辦的天馬旅游節上都有馬術表演,成為當地牧民增收的動力。
關聯稿件: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